› 起名问答 › 【周易天地】弘扬、传承易学文化 › 走近佛教 › 【走近佛教】学佛的目的
- 该话题包含 1个回复,2 人参与,最后由13111111621 更新于 15年、 5月前 。
-
作者帖子
-
-
2009年1月15日 上午2:13 #142
《妙法莲华经方便品》云:“诸佛世尊,唯以一大事因缘故,出现于世。”
这“一大事因缘”是什么?就是众生了生死脱轮回的问题。因此,释迦世尊说法四十九年,谈经三百余会,他的目的,是让众生转迷成悟,离苦得乐——使众生共成佛道。而我辈众生研究经教,诵经念佛,守五戒十善,初中六度万行,其目的,也是在希求转迷成悟,离苦得乐一—最后的究竟,希求同成佛道。
转迷成悟与离若得乐。话是两章,而仍是一事。转迷成悟在于求真理,是属于解;离苦得乐在于修圣道,是属于行。但如果因求解而悟道,自然也可以离苦;果因修道而离苦,自然也可以开悟。所以转迷成悟与离苦得乐,仍是一体两面,一个目的。
什么叫做迷呢?昧于宇宙人生真理的,叫做迷。宇宙人生的真像,是“世间无常,国土危脆,四大苦空,五蕴无我。”而我们习惯于主观上的妄想执着,误认幻生幻灭的万法为常住,五蕴和合的身心为真我。这一切都叫做迷。
迷有迷于理及迷于事的分别,迷于理的,则执身、边、邪、戒取、见取等诸见;迷于事的,则起贪、嗔、痴、慢、疑诸惑,这二者,前者谓之见惑。后者谓之思惑,见思二惑,合称利钝十使。
身见,是执著五蕴为自身,执身外事物为我所有。边见,谓我死后,或执断灭,或执常恒不变,皆为偏见,而非中道。
邪见是谤无因果。戒取见是执取非理之戒禁,执为生天受乐之法,作无益勤苦。
见取见,是取余四见一种或多种,执为究竟之理。
贪、嗔、痴三者,前文已有述。慢者,持己凌他,谓人皆劣于己。已独胜于人之意。疑者,谓于实理实事,犹豫不决之谓。
以上身、边、邪、戒取、见取诸见和贪、瞋、痴、慢、疑都是迷惑。学佛者欲转迷成悟,先要断惑。断惑才能证真,才能去掉我们心识上的妄想执着,才能显露出我们的真如本性。
我们的心识上有了迷惑,就要因惑造业。有了业,就要因业受苦。所以迷境也就是苦境!关于苦,有所谓生、老、病、死、爱别离、怨憎会、求不得、五阴炽盛,以及内苦、外苦等,难以尽述。总之,“受即是苦”。所有的一切感受,都可以说是苦。
苦是与生俱来,无以避免,要想离苦,先要消业——使身口意三业戒恶向善——要想消业,先要断惑断惑是转迷成悟,开悟后就可以离苦得乐—所以,我们学佛的目的,归根结底说起来,也只是在求得“转迷成悟,离苦得乐”,最后达成佛的目标。
因为烦惑习气往往是 随人事接触而发,因此,藉一切顺逆的人事境遇而砥砺磨练,也是降伏烦惑的方法之一。
并且,大乘佛法的真精神,也并不以解脱一己之苦而满足,所以发菩提心,修六度万行,不但度己,也所以度人。
在修持磨练的过程中,约有下述情形:
我们在未学佛之前,终日间烦恼妄想,以妄为真,实因贪嗔痴三毒遮蔽真心,以致堕入主观而不自觉。一旦宿世善根成熟,遇善知识开导,皈依佛门,但在初学的时间,往往是信疑参半,精懈不定,同时,我们的烦惑习气,不对治还罢,对治之下,愈觉得妄念起伏。难以抑制。这并不是我们在修持时妄想杂念多,而是在平时,妄心对境攀缘起伏,不为我们觉察罢了。在这过程之中,我们只要精进不懈,时时觉知一切事相的顺逆、好恶、是非、爱憎,皆是妄心的虚幻分别,日久之后,定力渐强,慧力日增,烦惑习气也就日渐消落,不如往昔的坚固执著了。 -
2009年6月17日 上午6:43 #7665
离苦得乐一—最后的究竟,希求同成佛道
-
-
作者帖子
- 哎呀,回复话题必需登录。
论坛搜索
最近回复
Banner
论坛统计
- 注册用户
- 3,753
- 论坛
- 20
- 话题
- 6,561
- 回复
- 8,326
- 话题标签
- 5